
建筑,作为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统称,涵盖了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求,借助所掌握的技术与知识,遵循科学、风水及美学原则所创造的人工环境。为了更明确地表达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某些分类将其与非建筑结构物相区分。同时,为了避免概念混淆,一些建筑学者将经过人们精心设计的建筑物特别标注为“建筑”(Architecture)。值得注意的是,建筑物的范畴有时也会扩展至“非建筑构筑物”,如桥梁、电塔和隧道等。
建筑物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建筑物泛指一切人工建造之物,既包含房屋,也涵盖构筑物。
建筑物的等级,主要依据耐久等级和耐火等级进行划分。耐久等级分为四级,从一级到四级,耐久年限逐渐降低,包括100年以上、50100年、2550年和15年以下四个范围。而耐火等级也分为四级,逐级降低,反映了建筑物的耐火能力。
开间是指房屋的面宽,即两条横向轴线之间的距离;而进深则代表房屋的深度,即两条纵向轴线之间的距离。这两个概念对于了解房屋的结构和空间布局至关重要。
层高指的是建筑物的层间高度,即本层楼面或地面到上一层楼面或地面的垂直距离。而净高则是指房间的净空高度,也就是地面到天花板下皮的高度,这个高度对于评估居住舒适度至关重要。
建筑总高度是指从室外地坪到檐口顶部的垂直距离,这个概念在建筑设计、规划和评估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标高指的是建筑物某一部位与确定水基准点的高差。绝对标高,也称为海拔高度,以青岛附近黄海的平均海平面为零点,全国各地标高均以此为基准。而相对标高则是以建筑物的首层室内主要房间的地面为零点来计算某处距首层地面的高度。
建筑面积是指建筑物长度、宽度的外包尺寸相乘后再乘以层数的结果,它涵盖了使用面积、交通面积和结构面积等多个部分。使用面积则是指主要使用房间和辅助使用房间的净面积,即轴线尺寸减去墙厚后的净尺寸相乘的结果。使用率,也称得房率,是指使用面积占建筑面积的百分比,这个指标对于评估房屋的性价比和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交通面积指的是走道、楼梯间、电梯间等交通联系设施的净面积,而结构面积则是指墙体、柱等结构所占的面积。
红线是规划部门批给建设单位的占地面积,通常用红笔圈在图纸上,具有明确的法律效力。这个概念在规划、建设和房地产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统一模数制以及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和分模数是什么?
统一模数制是一套为实现设计标准化而制定的基本规则,旨在确保不同建筑物及其各分部尺寸的统一协调,从而提升设计的通用性和互换性,进而加速设计进程,提升施工效率,并降低建筑成本。
基本模数,以M表示,每米为1000mm,是模数协调中的基础尺寸单位。
扩大模数是导出模数的一种形式,其数值为基本模数的倍数,共有六种,包括3M、6M、12M、15M、30M和60M。这些尺寸常用于建筑中的大尺寸部分,如开间、进深等。
分模数是另一种导出模数,其数值为基本模数的分数,具体包括1/10M、1/5M和1/2M。这些尺寸适用于建筑中的小尺寸部分,例如缝隙、墙厚等。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标志尺寸、构造尺寸和实际尺寸的概念。
(1)标志尺寸主要用于标注建筑物定位轴线之间的距离,以及建筑制品、构配件和设备的位置界限。这些尺寸必须符合模数制的规定。
(2)构造尺寸则是指建筑制品和构配件的设计尺寸。通常情况下,它可能小于或大于标志尺寸,但加上必要的缝隙或支撑尺寸后,应等于标志尺寸。
(3)实际尺寸则是指建筑制品和构配件的实际测量尺寸。它与构造尺寸之间的差异应在允许的建筑公差范围内。
答:定位轴线是用于确定建筑物主要结构或构件位置及标志尺寸的线条。
横向与纵向如何定义?横向轴线与纵向轴线有何不同?
(1)横向指的是建筑物的宽度方向。
(2)纵向则是指建筑物的长度方向。
(3)横向轴线是沿建筑物宽度方向设置的,其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从左至右编写在轴线圆内。
(4)而纵向轴线则是沿建筑物长度方向设置的,其编号则采用大写字母从上至下编写在轴线圆内,需注意,字母I、O、Z不被使用。
答:建筑“三大材”即钢材、水泥和木材,它们是建筑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材料。
答:容积率是项目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以小数形式表示。这个比率反映了土地的开发强度,容积率越高,意味着居民的舒适度可能越低,反之则越高。
答:建筑密度指的是项目总占地基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它反映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密度越大,说明房屋覆盖面积越广,反之则说明房屋布局较为稀疏。
答:绿地率是指项目绿地总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通常以百分数呈现。这个指标衡量了项目的绿化水平,是评估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
答:日照间距是指前后两栋建筑之间,根据冬至这一天正午正南方向房屋底层窗台以上墙面能被太阳照到的高度来确定的距离。这个间距的计算涉及到当地纬度、建筑物高度以及太阳高度角等多个因素。
答:建筑物是指供人们在其内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如公寓、厂房等;而构筑物则是指人们不在其中进行生产或生活的建筑,如烟囱、水塔等。两者在功能和使用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答:建筑安装工程费主要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三大部分。这些费用是建筑项目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进度安排。
答:砖混结构是指房屋的竖向承重构件采用砖墙或砖柱,而水平承重构件则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和屋顶板的一种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结合了砖墙的承载能力和钢筋混凝土的抗弯抗剪能力,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
框架结构是指由柱子、纵向梁、横向梁和楼板等构成的骨架作为主要承重结构,而墙体则仅作为围护结构。这种结构形式使得房间的布置更加灵活,同时有效增加了房屋的使用面积。然而,与砖混结构相比,框架结构在使用钢材量上增加了约30%,因此造价相对较高。此外,部分柱子的截面尺寸可能过大,凸出墙外,从而影响整体美观。
地基指的是基础下方的土层,其作用是承受基础传递下来的全部荷载。
(2)基础作为建筑物地下的承重构件,承载着从上部结构传递下来的全部荷载,并将其与自重一起传递至下层的土层中。
接下来,我们探讨基础埋深的概念以及深基础与浅基础的划分。
基础埋深指的是从室外设计地坪到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若埋深达到或超过5米,则被归类为深基础;而埋深在5米至5米之间的,则被定义为浅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基础埋深不得浅于5米。
此外,建筑物的基础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划分。按使用材料分,基础可分为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等;按构造形式分,则包括独立基础、条形基础、井格基础、板式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以及桩基础等;另外,按使用材料的受力特点分,基础又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答:防潮层是采用防水材料在墙体下部设置的一道阻断层,旨在防止地下潮气上升和地表水侵蚀墙面。其位置通常设在首层室内地面以下60mm至70mm处,即标高-06m至-07m处。
(1)勒脚是外墙墙身下部靠近室外地坪的部分,其作用在于抵御地面水、屋檐滴水等侵蚀,保护墙面,确保室内干燥,并增强建筑物的耐久性。其高度通常与室内外高差相一致。
(2)踢脚则位于外墙内侧及内墙两侧与室内地坪的交界处,旨在防止扫地时污染墙面。其高度一般设定在120mm至150mm之间。
答:散水是靠近勒脚下部设置的排水坡,而明沟则是一种排水沟,它们共同的作用是迅速排除从屋檐滴下的雨水,防止积水渗入地基,从而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答:凿毛是对已完成的混凝土结构面进行的一种处理方式,通过凿出凹痕来增强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常用于现浇结构的施工接缝处理。
答:拉毛是将水泥砂浆刷在墙上后,用专用工具将其拉成类似冰激凌尖尖的形状,旨在打破墙面的光滑性,防止声和光的有序反射,多用于公共场所的外墙装饰。
答:甩毛,又称喷毛,是通过专用喷枪将含有黏合剂的小砂子和水泥砂浆喷在结构层面上,以增强粉刷层与结构层之间的粘结力,防止粉刷层空鼓现象的发生。
答:箍筋是一种用于满足斜截面抗剪强度、联结受拉主钢筋和受压区混凝土,以及固定主钢筋位置的钢筋。它能够使梁内各种钢筋构成钢筋骨架,增强结构的稳定性。箍筋按材料可分为螺纹钢、圆钢、冷拔低碳钢丝等,按形状可分为平面箍筋和螺旋箍筋,按受力作用可分为抗剪箍筋、约束箍筋和分布箍筋,按构成可分为单支箍、双支箍和多支箍等。
答:止水带是用于地下工程防水的重要材料,主要分为橡胶止水带和遇水膨胀橡胶。橡胶止水带利用其高弹性和压缩变形性,在各种荷载下产生弹性变形,从而起到紧固密封的作用,有效防止建筑构件的漏水、渗水,并起到减震缓冲作用。遇水膨胀橡胶则是一种新型防水材料,其独特性能使其在遇水时自行膨胀,防水效果更加可靠。
答:冷加工是金属加工的一种方法,主要指在低于再结晶温度下对金属进行塑性变形的加工工艺。与热加工相对应,冷加工包括冷轧、冷拔、冷锻、冲压、冷挤压等工艺。由于冷加工变形抗力大,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加工硬化提高工件的硬度和强度。它特别适用于加工截面尺寸小、加工尺寸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较高的金属零件。
答:女儿墙是指建筑物外墙高于屋面的部分,通常被用作防水和保护作用。其高度因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造型设计而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会设计成曲线或折线形状,以增加美观性和安全性。同时,女儿墙也是建筑师在设计中考虑的重要元素之一,它能够影响建筑物的整体风格和视觉效果。
答:女儿墙,作为房屋外墙高出屋面的矮墙,不仅具有防水和保护的功能,还是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对建筑物的整体风格和视觉效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其设计多样的曲线或折线形状,不仅增加了美观性,更确保了安全性。
建筑工程招标,是建筑单位(或业主)针对拟建工程发布的公告,旨在通过法定程序吸引建筑项目的承包单位参与竞争。这一过程旨在优选条件优越的承包单位,以确保工程的高质量完成。建筑工程投标,则是获得投标资格的承包单位,按照招标文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投标书,以期获得中标机会的法律行为。
横墙,即沿建筑物宽度方向布置的墙体;而纵墙,则是沿建筑物长度方向布置的墙体。这两种墙体的布置方式,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和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横墙承重,是指将梁或板搁置在横墙上,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其横向刚度大、抗震性能高,同时外墙开窗具有较高的灵活性。然而,其缺点在于用材量相对较多,且开间尺寸不够灵活。纵墙承重,则是将梁或板搁置在纵墙上,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建筑物分间灵活且材料用量较少。但不足之处在于其刚度相对较差,且外墙开窗的灵活性受到一定限制。而纵横墙混合承重,则结合了前两者的优点,既保证了房间布置的灵活性,又增强了整体结构的刚度。不过,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所需梁、板类型较多,施工相对复杂。
普通粘土砖的标准规格为长240mm、宽115mm、厚53mm。在砌筑时,灰缝宽度通常设计为10mm,以确保砖块能够紧密结合。这种标准砖的尺寸之比为4∶2∶1,不仅适用于传统的砖砌体结构,也便于计算砌体的标准砖用量。
顺砖是指其长度沿墙面铺设的砖块,而丁砖则是宽度沿墙面铺设的砖块。此外,砖块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砌筑方式进行分类,如平砌的眠砖和侧立砌筑的斗砖。这些不同的砌筑方式都会对建筑物的外观和结构产生影响。
过梁是位于门窗洞口上方的横梁,其作用在于承受并传递门窗洞口上部的荷载,以保护门窗框免受压坏或变形。过梁的长度设计通常为门窗洞口的跨度加上500mm,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地发挥承重作用。
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四周水平方向设置的连续封闭梁带,其作用在于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通过设置圈梁,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并减少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的影响。
构造柱,作为墙身主要转角处的竖直构件,与圈梁共同构成建筑物的空间骨架。其作用在于增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延展性,有效约束墙体裂缝的扩展,进而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变形缝是建筑物为应对不利外界因素,如温度变化、相邻部位的不均匀沉降和地震等,而设置的一种构造措施。它允许建筑物在变形时能够互不干扰,从而防止整体破坏。根据破坏因素的不同,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类型。
(3)防震缝的设置
防震缝,专为应对地震对建筑的潜在破坏而设计。在地震高发区,对于那些立面高差超过6米的多层砌体建筑,或者存在错层且楼板高差显著,又或是建筑各部分结构刚度和质量差异巨大的情况,地震时相邻建筑部分可能因相互碰撞而受损。因此,通过设置防震缝,可以将建筑物合理分割成若干结构简单、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从而有效减轻震害的影响。
原文章: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2658546825220678&wfr=spider&for=pc
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内容仅作知识传播,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